茶亦醉人何须酒,书自香我无需花

忘记是什么时候听得“茶亦醉人何需酒”这句话了,只记得是一个网友的个性签名。这句话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好一句诗了,只是一直找不到下句,今天闲来有空上百度找找,查找间也偶然拜读了不少名人博客的大作。终于找到下句“书自香我何须花”,下句的版本很多,但意境都差不多,所以也就无伤大雅了。
感觉这些话儿却可联想到些许禅意,从小我就对佛道有些兴趣,倒不是那种非得参禅,大彻大悟的那种。只是觉得有些佛道说的极其在理,感触颇深。虽然我没有佛学天赋,但能得以欣赏佛学经典名句也不失为一种幸福。佛是一种理想,包涵了生活的各个方面,我们的每句话每种状态都包含在了佛理之中。也许佛理正是那种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的存在。它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淡淡的看着世俗的千观百态。
每每看到那些近合亲身的佛字箴言,总感觉热血沸腾,五体投地,时常在想为什么那先参佛的人悟性那么高?仔细想想,我们大多为尘世的形形色色所羁绊,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的又几个人?心不静又怎么能有所悟?
一花一世界,一佛一如来。
语出《佛典》,昔时佛祖拈花,惟迦叶微笑,既而步往极乐。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,得升天堂,佛祖就是佛祖,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?! 佛曰: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天堂,一叶一如来,一砂一极乐,一方一净土,一笑一尘缘,一念一清静。
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。
佛说:修百世方可同舟渡,修千世方能共枕眠。前生五百次的凝眸,换今生一次的擦肩。今生的一次邂逅,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。万发缘生,皆系缘分!偶然的相遇,蓦然回首,注定了彼此的一生,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。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 。
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,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,就把这两个人叫来,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(就是佛教里的诗)。 神秀做的是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。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,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,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,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。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。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,迫使他逃到南方。于是两个人开创了“南宗”和“北宗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顿宗”(认为顿悟得道)和“渐宗”(认为渐悟得道)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。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。
心若无物,便已无所牵挂,从此无忧无恼。人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他追求了错误的东西。名与利,不过是一个空号,放在心里便会产生牵挂,顿生思念,倘若弃之不顾,人世就会少了不少烦恼。心无所念,世无所念……
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
地藏菩萨曾有悲誓宏愿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”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,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,不忍离去,于是留在了地府,并立下重誓:”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,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!”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,属于佛教的大乘。
“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”如果说现在的人都太自私了没人反对吧?在自己(或他人)利益收到威胁时,总有一个人会站出来,这算不算是我入地狱呢?舍己为人的人太少了……
如果众生还有一点值得期待,我愿等在百年后的那次花开。

基于互联网精神,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本站文章可自由转载!

本文链接:https://ranjuan.cn/茶亦醉人何须酒,书自香我无需花/

赞赏

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

dingtalk-use-spl-autoload-register
self-study-202004
php连接查询mysql数据库